青埔袭园

【山影随形】

老子˙道德经十六章:「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夫物云云,各复归其根。归根曰静,是曰复命,复命曰常,如常曰明。」天地万物随着时间的变化,感知著生命「常无」的意义,天地之间虽变化无常,最终将各返初始。返回之初为静,称为「复命」。受于自然,返于自然为常,熟常为「明」。

 

  角地。一块两侧临街的转角土地,是青埔袭园的开始。青埔之名取自于基地的所在地,「袭」,是承袭、学习、接受的意念。 「园」,讲的是自然环境的氛围与场域。

  青埔袭园是仆人建筑环境整合的创意基地,也是袭园装置艺术的展场、工作坊,建筑设计必须兼顾「静」、「动」两种活动型式的使用,既是对外开放的公众空间,也是私人办公的商用会所,同时因角地位置的关系,可以预想的是,将取得过往行人通过时的高注目率。

「看」的主动、被动,在建筑里外,其实是一起交会进行着。

  建筑设计采坐北朝南制,正西面完全不开窗,用了一道厚墙与邻房区隔,正东面是主要的光源、风口,则是筑起一面清水模高墙,提供东侧出入动线的遮阳蔽荫,构成了一个外玄关过道,空间的出入口像是缩在一个洞穴般。

  由侧面来看,东面高墙、建筑体两侧不对称的高度,构成一山过一山的峰岭,从正面来看又有朱阁宫阙的恢宏大器。阳光从东墙而升,攀越一道道岭墙,而后一层一层地透进楼下,光与影的嬉戏追逐,一段段地写下。

  「山影随形」,是青埔袭园的建筑核心,总结我们对于建筑设计一贯的坚持。老子.道德经的哲学思维中,讲的即是以顺应自然为意,人不该妄自操控天地自然运行的准则,「山影随形」,是我们面对现实与理想的第一段对话,相信建筑与大地的关系,不是征服的占领,而是共生共存的永续思想。

  不同于邻近建筑的4层楼高设计,袭园建筑采地上3层,往地下挖一层的规划,让人为建筑与自然环境更为紧密结合,同时解决建物内置空间不足的问题,整个建筑像是从土地自然生长出来一样,让人们易于亲近接受,也喜欢人们靠近感受。

  于是,我们做下了让建筑立面「退缩」的决定。

  这是因应建筑的东侧、南侧,两个立面的处理,我们希望让所有路经此地的人都能见到它,透过立面退缩的安排,成全行人趋前一探的好奇心,至于建物西侧面的退缩,则是直接邻近基地线,建物北侧规划为车库,利用采光罩设计、圆形汲水桶,避免雨遮滴落的水流至邻房。

  建筑的东面、南面是对外开口,东面开口又一分为二,连结房子左翼的餐厅,以及地下空间。进入一楼左翼的东侧入口,我们以桂花、梅花形成入口意象,连结木栅栏墙、巨石,渲染成寂寥的日式庭园禅色。

  黑色格栅排序是门,也不是门,有墙的作用,又没有墙的封闭阻隔,在建筑与城市之间筑出一道友善的区隔,并且为过往行人预留「坐位」,巨石取代街道制式椅座,人行道铺的冰裂纹安山岩铺面,一旁栽下的庭园式植草,为绿色城市作出贡献,也让短暂的休憩有了蓬勃绿意陪伴。

  袭园建筑含上、下共四个楼层,采绿建筑概念来经营,透过建筑设计与大自然、城市缔结共生关系,提供使用者一个健康自然的工作环境。镂空梯子切出房子的左右翼,一个不对称的空间,从一楼往下半层楼就到书柜,上半层到二楼,半层半层地上,垂直动线也是一道宁静的阅读风景。至建筑屋顶,利用双层屋檐设计阻绝热能透进,屋檐单侧并搭配电动窗,与楼梯动线连结,热空气透过梯间缝隙上升,自然形成一个气流循环。

  地下空间作为仆人建筑设计的基地,白画即使不开灯,室内也是一片明亮清朗。在设计初始,即针对地下层的采光问题做了通盘考量,我们利用建物前后的庭景、楼梯天井,以及西侧的狭长天井等,让地下空间也能拥有自然光源,光进来了,自然风生气动。

  事实上,地下层的大门即是建筑的中轴线,前后连结两个庭景,地下室的水景、二楼前露台的水景,天热时节也能发挥冷却空气的作用。

  前庭水景的水流跨越石板动线,板块间开了细缝,引水流动,像是一场曲觞流行,诗情画意,水透过室内地坪的钢线中轴,寓意山谷穿行的淘淘江河,与屋后庭景接续,让袭园建筑有了水韵流动。

  随着日起日落、四季交替,袭园建筑演绎不同的山影随形风貌,一直在发现、改变,这个浩瀚空间里潜藏着的种种可能,在这里,每一个使用过空间的⼈都能创造他的袭园故事,世代传承。

空間性質

办公室/美术馆

空間面積

B1:52 坪 / 173.2 ㎡、GF:12 坪 / 41.3 ㎡、1F:21 坪 / 72.5 ㎡、2F:16 坪 / 55.1 ㎡、3F:36 坪 / 120.9 ㎡

主要建材

清水混凝土、钢构、安山岩、柚木、板岩、橡木、义大利玻璃砖

應落位置

桃园市中坜区青埔九街57号

完工日期

2012 年 06 月